中国在这一潮流中也不甘落后。2016年,中国出台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成为世界上首个建立绿色金融政策框架体系的经济体。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绿色金融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绿色金融体系日趋完善,从标准、激励、信披、研究、合作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国家绿色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
2024年,南方周末更新了金融业双碳行动力评价指标体系,参考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对55家金融机构(银行40家、保险7家、证券8家)进行评价,围绕领导力、减排力、创新力和协调力四大纬度进行考察。结果显示,金融业双碳行动处于搭建体系、着手行动阶段,行动力呈两级分化趋势。部分领先企业在管理制度、产品创新、运营减排、研究合作方面均有显著成就,但仍有部分机构在绿色金融管理机制建设上尚待完善。
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作为金融机构的重点发力领域,其规模和发展趋势值得关注。绿色信贷余额在持续增长,多家银行披露了连续两年的绿色信贷余额数据,并有多家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过万亿。同时,绿色债券也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中符合气候债券倡议组织绿色定义的发行量持续增长,显示了中国在绿色债券市场的影响力。
在绿色创新产品方面,虽然金融产品形态多样,但其在规模和场景应用上仍有待进一步扩展。金融机构在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等领域已开发出多种金融产品,但在生态项目和环保产业方面,创新金融工具相对较少,相关投融资支持案例有限。对于高碳密集型产业,已有部分金融机构通过试点创新、课题研究开展转型金融尝试,但更多的模式仍需解锁。
此外,金融机构在投融资全流程中实施ESG整合的革新也至关重要。金融机构需将环境、ESG风险的评估纳入绿色金融体系,更全面地考虑投资组合的收益和定价,及其社会、环境影响。同时,金融机构还需加强自身的环境表现,提升经营管理的绿色化和低碳化水平,保持贯彻“绿色金融”的知行合一。
最后,金融机构在标准建设和课题研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参与国际和国内的绿色金融标准制定,开展绿色金融课题的研究,金融机构不仅提升了自身的行业影响力,也推动了绿色金融市场的创新活力。
保留的图片
结束语 气候变化和环境挑战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金融机构需保持服务和学习的“长期主义”,洞察产业和项目低碳转型的大小需求,为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提供可持续支撑。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