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甘凌峰 王艳琼
将关乎民生的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在为民服务的菜单里,乡村档案的建设成了一抹特别的亮色。一本村志,一间乡镇档案馆,不仅是农村生产生活最真实的记忆,更是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基石。如何让农民均等享受档案服务,温州走在了前面。作为全国第一批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治理试点地区,也是浙江首个“村档乡管”的地级市,温州在乡村档案管理工作上探索了近十年。
目前,温州全市共有2166个行政村实行了“村档乡管”模式,占比73.4%,在此基础上建成了7家乡镇档案馆,其中苍南独占5家,为全省最多。徽章档案、矾矿档案、蛮话档案……这些藏在乡镇档案馆里的特色档案,成为了当地最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乡村档案,字里行间是岁月留痕,也蕴藏着发展动能。
记者前往温州探访,一探究竟。在苍南金乡博物馆内,保存着大量实物档案,这些档案不仅记录了历史,更是乡村文化的珍贵记忆。为什么把档案当成宝贝?钱库镇党政办主任兼档案馆馆长方春鸯说,在农村,一份小小的档案可能是保障村民利益、化解矛盾纠纷的关键证据。
温州想出了“提级”管理的招数:户档村管、村档乡管,有条件的则建设乡镇档案馆。乡镇档案馆要求150平方米以上,配备温湿度调节、通风、消防等设施。乡村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初衷,更多的是为了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
档案不仅仅是纸面上的记忆,它们更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苍南县金乡,当地非遗传承人捐赠的“夏益锦”戏曲盔头等珍贵的实物档案,都被纳入档案管理系统,成为了乡愁的见证。
档案不仅留住了历史,也解锁了乡村的发展密码。在金乡,档案文化的传承不仅限于传统的收集与保存,更与乡村振兴紧密相连。金乡镇文体中心主任陈可健表示,正是史料保存的完整性,让金乡卫城的开发保持了原汁原味,“抗倭文化”特色鲜明。
乡村档案建设不仅彰显了乡村的历史和文化,更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一份份乡村档案的收集、整理、规范,也象征着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序发展。
专家指出,乡村档案是乡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记忆载体,对于乡村治理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和社会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建立乡镇档案馆,有助于提升乡镇档案工作水平,进而提升农村自治组织的治理水平,也有助于摸清档案家底、提升管理水平,并发挥乡村档案的乡村文化建设价值。
村民共同参与档案体系建设,让乡村档案管理更有生命力。建议在初始档案规范管理中总结可公开、可展示的乡村档案内容,将档案工作与乡村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让村民意识到档案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作者傅荣校,系浙江省档案学会副理事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