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好奇过,在古代没有现代科技辅助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证明“我就是我”的呢?古人如何证明自己的身份呢?古代也有身份证吗?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电子身份证,他们依靠什么来确认身份,通行天下?
想象一下,你穿越回西周,想要出远门,却被告知需要“符牌”来证明身份。这“符牌”究竟是何方神圣?是像现代工作证一样的小卡片,还是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到了隋唐,因为避讳皇帝的名字,“虎符”竟然摇身一变成了“鱼符”,而武则天时期更是将鱼符改成了龟形,这背后又藏着怎样的宫廷秘闻和权力斗争?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跟随时代的脚步,开启这场身份认证的探秘之旅吧!
西周时期:符牌
普通人出远门,需要证明自己身份的时候,只要用书信或者信物就可以了。而官员身份特殊,则要有相应的办法证明自己的身份。现代汉语中,“符合”这个词语,便与“符牌”有关。“符,信也。分而相合。” 意思就是,符是一种从中间剖开的凭证,有关双方各持一半。除了本人,谁还能持有另一半呢?答案是中央朝廷(包括身为其代理人的各级官员)。
符牌不仅是军权的象征,还有防伪功能。将符牌一分为二,使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在一起验别真伪,符牌合在一处才能有效。
战国时期:照身帖
最早的身份证是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为了控制民众流动,发明了“照身帖"以保证律法的执行度,同时秦国也是战国唯一一个全民持有身份证的国家。这种“照身帖”由官府发放,是一块打磨光滑细密的竹板,上面刻有持有人的头像和籍贯信息。国人必须持有,普通百姓不管出行还是投宿都必须出示照身帖,否则旅店亦不得留宿,关口不得放行。
隋唐时期:鱼符与龟符
隋唐时期,“身份证”又有所不同,因避讳李虎的名讳,“鱼符”代替了“虎符”。李虎是唐高祖李渊的爷爷,西魏的八柱国之一。据《新唐书》记载:“附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照命。” 根据官员不同的品级发放金、银、铜制的鱼符, 三品以上由黄金作为材料,三品以下用银活铜为材料,五品以上的官员还配有专门的鱼袋。“鱼符”形若鱼状,分左右两片,上凿小孔,以便系佩,背面刻着官员的姓名、任职衙门及官位品级。
武则天之前,唐朝的鱼符都是鲤鱼形的。武则天称帝后,怕人们看到鲤鱼会睹物思人想起“李氏”江山,因为“鲤”和“李”同音,遂将鱼符改成了龟形。这样,三品以上官员的鱼符就变成了“龟符”,李商隐曾写过《为有》一诗,里面有一句“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这里的“金龟婿”原本是指妻子埋怨身居高官的丈夫,因为上早朝而不能陪伴自己。后来被人们衍生为女子的佳偶 “金龟婿”这一说法,就是源于唐朝的鱼符制度。
宋明清时期:腰牌与牙牌
到了宋代,鱼符制度渐渐被废除,官员的身份证变成了腰牌。腰牌的材质不仅有金属,还有象牙、金银、名贵木材等等,腰牌是官员的身份证明,作用同“鱼符”类似,但制度更加完善。不仅官员可以持有腰牌,家眷仆从也都用来表明身份。
明朝的腰牌也叫“牙牌”。明朝的官方牙牌分五种,分别标记为勋、亲、文、武、乐。明朝时,不仅官员持有牙牌,大户人家的家眷仆从也携带腰牌以表明身份。由此可知,明代“身份证”的用途已经不局限于官员们,并开始向中下阶层阶级发展了。
清代:帽珠与腰牌
清代各阶层的身份还以帽子上的顶子(帽珠)来区分,帽珠用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制成。不同品级帽珠的颜色不同,若为一品大员,则佩大红宝石顶子,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为青金石,五品为水晶等等,秀才可佩铜顶,一般百姓帽上没有顶,只能用绸缎打成一个帽结。
特别提醒
自1999年起,我国实行公民身份号码制度。公民身份号码按照GB 11643-1999 《公民身份号码》国家标准编制,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地址码(行政区划代码),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
你还知道其他独特的身份证明方式吗?快把你了解的相关知识分享在评论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