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郑州11月25日电(记者刘振坤)在河南许昌市灵井镇,这个被称为“中国假发之都”的小镇,汇聚了4000多家发制品企业,全球每10顶假发,就有6顶产自这里。
这个小镇,解决了人们的“秃然”烦恼,也成就了一个“‘发’家致富”的“美丽经济”:以灵井镇为“圆心”的许昌市,假发从业人员超过30万,市场遍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包含工艺发、女装假发、男装发块等6大类3000多个品种,年进出口总值超200亿元,是全球最大的发制品集散地和出口基地。
从“货郎担儿吆喝声”到“假发生意遍全球”,灵井镇的假发生意,始于戏台道具。据《许昌县志》记载,早在明朝嘉靖年间,灵井人就走街串巷,收集真人头发,用于制作戏台上生末净旦丑的胡须、假发。
到了20世纪初,许昌市灵井镇泉店村一位村民,和外国来华的商人合伙开办了一家发庄,把国内收购的头发,加工成假发销往海外,很快便成为畅销品。自此,从泉店村到灵井镇,越来越多的村民投身发制品行业,有的搞收购、有的搞加工,还有的专门跑销售。
从灵井镇出发,走进许昌市,走出中原大地,走向五洲四海……灵井镇的假发,从“货郎担儿吆喝声”,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迅速就“假发生意遍全球”了。到20世纪90年代,灵井镇就成了全国最大的假发原材料集散地。
郑凯敏,今年44岁,从小便看父辈收头发、做头发,十几岁就学会了这门手艺。他说:“把头发梳理打直后按照长度分类,叫‘档发’:4英寸长的用2道线捆扎,称2档;6英寸的用3道线捆扎,称3档;一直到32英寸16档。‘头发分档,是便于后面的交易和深加工。’”
郑有全,灵井镇小宫村青年农民,1989年筹资30万元,带领30多位农民创办了毛发工艺厂,专门从事人发购销和粗加工。他意识到,收头发、做档发,终究是为下游“做嫁衣”,利润的大头都被成品商赚走了,因此,他决定向“高端路”发展。
1993年,许昌县发制品总厂与美国一家企业合资,组建了股份公司。公司“借船出海”,产品直销美国,实现了向国际化公司的跨越。2003年,这家股份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发制品第一股。
如今,许昌市从事跨境电商的发制品企业有3000多家。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灵井镇泉店村也经历了多次搬迁,但村民们始终保持着对“‘发’家致富”的初心。
从走街串巷收头发,到通过电商“卖全球”,历经百余年发展,灵井镇的“一缕发”,已实现了从粗加工到深加工、从原材料收购到成品出口、从上游参与者到拥有全产业链的“华丽转身”。
美丽的假发,已成为人们多彩生活、个性人生的一部分,从养家糊口的生意,变成了畅销全球的产业。但对“‘发’家致富”的初心,泉店人、灵井人、许昌人始终不变。他们美丽别人,成就自己,对“美”好生活越“发”憧憬。
(摄制:王永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