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圣祥
11月18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段视频,其中显示,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小井峪街道办大井峪社区党委书记、副书记、居委会副主任等人,在居委会办公室内对从某企业获取的珍稀香烟进行了现场“分赃”。这一行为迅速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
大井峪社区党委书记马焕梅对此进行了回应,她表示,网传视频中的香烟共计20条,来自辖区某地产商的捐赠,由社区领导代领后,分发给一线执勤工作人员。然而,网友对此并不买账,他们认为,这分明是企业被迫捐赠的珍贵香烟,而非自发捐赠。
更引人注目的是,没拿烟的居委会主任已明确表示:“烟按说是书记给争取回来的。”这一点引发了公众的质疑,如果真是书记“争取”回来的,那么这岂不是明目张胆的索贿行为?尽管书记并没有独吞这些香烟,而是给领导集体谋福利,但这仍然不能掩盖其违法的事实。
在这起事件中,20条香烟的法律性质至关重要。如果它们确实是地产商主动捐赠的,那么企业需要合理解释捐赠的缘由,否则也将面临行贿的嫌疑。而如果是书记“争取”回来的,那么这已经涉嫌索贿,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
无论是社区领导还是送烟的企业,他们可能都不觉得20条烟是多大的事情,因此在办公室内就进行了分配。然而,这种行为很可能就是发生在公众身边的常见腐败行为。作为公共舆论,我们不能对此保持麻木,纪检监察部门更不能不严查。
营商环境的好坏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政府作风的好坏也体现在细枝末节里。违法腐败的线索更是要从微小的线头处顺藤摸瓜。“争取”企业“捐赠”20条烟,这样的营商环境能好到哪里去?
(作者系律师)
(图片:网络下载,用于描绘文章中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