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有幸拜访了一位物流公司老板,在交谈过程中,适逢一个汽车经销商前来与客户洽谈购车贷款合同。出于好奇,我也主动询问了贷款详情。
据了解,这款车的售价为40万,客户需支付10%的首付款和5%的保证金,这意味着他们实际需要贷款36万元。而年利率显示为4.08%,贷款期限为两年。在扣除一次性支付的29376元利息后,客户每月需偿还15000元。
乍看之下,4.08%的年利率似乎并不高,但深入计算后,却发现实际利率远超此数值。由于利息是贷款前一次性收取,这实际上相当于“砍头息”。实际上,客户真正获得的贷款金额只有310624元。同时,每月还款的方式也使得实际利率进一步上升。经过计算器的精确计算,实际年利率竟然高达8.31%,是名义利率的两倍多。如果再算上保证金,实际利率还会更高。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相差如此之大呢?一方面,提前收取的利息,也就是“砍头息”,让客户实际使用的资金少于贷款总额,这是法规所禁止的行为。另一方面,按月还款的方式使得客户的贷款本金逐月减少,而贷款利率却未能随之调整。由于利息已被提前收取,客户实际支付了更多的利息。
如果按照等额本金的正常还款方式,这笔贷款的利息总额实际上只需15300元。
通过观察,我发现这种实际利率远高于名义利率的情况在物流公司的车贷业务中并不罕见。或许是物流公司老板对此并不完全了解,只是按照他们所见到的名义利率来计算。希望大家在遇到类似情况时,能够理清贷款的真正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