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妹子1971年出生,今年53岁。她是在2023年4月被检查出胃癌晚期,自称“多年的老胃病没被重视”,发现时已经全身多处转移,没有手术的机会。然而,湘妹子还是十分顽强地与癌症作斗争,也正是她的这份坚强感染到了很多人,收获了158万多粉丝。此后她一直保守治疗,每天记录自己的真实经历,鼓励更多的人。
多年老胃病未重视,查出已是胃癌晚期
湘妹子原本有个幸福的家庭,但在湘妹子34岁那年,老公离她而去,给湘妹子留下了年幼的儿子和年迈的婆婆。湘妹子并没有一走了之,而是坚持19年未改嫁,支撑起这个家,独自将儿子养大,照顾年迈的婆婆。
胃病转向胃癌有哪些“信号”?
胃胀、胃疼、反酸、烧心……胃部不适常伴随着现代人的生活,大多数人面对这些问题时倾向于忍耐,但有些被忽视的胃部不适,可能是胃病向胃癌转化的征兆。
胃癌的发生多数患者从最初的胃病发展成胃癌,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以下是胃癌发生的具体过程:
- 人体因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胆汁反流、不良的饮食习惯、药物刺激等因素,胃黏膜出现损伤,引发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 上述约40%会发展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这是一种与癌变相关的病理改变。
- 有8%会发展为胃黏膜异型增生,这是一种癌前病变。
而从这里开始将进入胃癌早期,然而从早期发展到晚期,最快只需几个月。
哪些情况可能是胃病向胃癌转变的“信号”?
由于早期胃癌的临床症状很不典型,大部分患者甚至没有任何症状,仅有一小部分的人会出现轻度消化不良症状,如饱胀恶心、食欲不振、上腹隐痛。这些症状也常见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
典型情况如下:
- 胃溃疡:进食后1小时内出现上腹胸骨钝痛、胀痛或灼烧。
- 急性胃炎:胸骨下部有灼烧感,像有一团火。
- 慢性胃炎:上腹长期隐隐作痛,食欲减退,嗳气,恶心。
- 胃食管反流或胃酸分泌过多:胃灼热,烧心,反酸,打嗝。
不难发现,上述疾病或多或少有一些相似症状,普通人很难精准自行判断,建议还是到医院,寻求消化内科等医生的专业指导。
特别要提醒的是,如果出现以下情况,有可能是胃病向胃癌转变的信号,更要重视起来,尽早就医:
- 疼痛性质改变:变得持续且毫无规律。
- 上腹出现肿块:在心窝摸到质地坚硬、挤压疼痛的包块。
- 烧心反酸:胸骨下部灼烧感。
- 体重骤降:由于机体吸收障碍,体重明显下降,肉眼可见明显消瘦,体弱乏力,吃胃药也无法缓解。
- 大便发黑油亮:在排除食物、药物的因素导致排黑便,也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腹泻。
年满40岁,做一次胃镜受益多多
对于普通人来说,几百元一次的胃镜,能及时发现癌前病变或早期胃癌,帮助一个家庭受益成千上万元。因此,医生普遍建议,对于胃癌高危人群来说,即使无明显病症,也需要定期进行胃镜检查。普通人在跨过40岁的门槛后,也应该做一次胃镜检查。
胃癌高危人群
- 年龄>40岁,男女不限。
- 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
- 患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
- 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 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伤胃习惯别再做了!
除了上述的胃癌信号,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不少行为习惯看似养生,其实也很容易伤胃,包括:
- “重口胃”:长期高盐饮食,爱饮酒,爱吃腌制、烧烤、高油脂甚至霉变食物等。
- “空腹胃”:长期不吃早饭、长期吃宵夜或三餐不定时。
- “压力胃”:胃很容易受情绪影响,负面情绪会使胃肠动力异常;过于亢奋的情绪则容易引起胃酸分泌增加,使蠕动不协调。
- “药物胃”:不少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止痛药、一些解热镇痛药以及长期服用抗生素,都会对胃造成一定的损伤。
除此之外,还有几种看似养生的习惯也可能伤胃:
- 粗粮养生过于频繁。
- 多吃水果未必养胃。
- 多喝粥未必养胃。
- “饭后百步”可能伤胃。
总结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与生活习惯、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通过了解胃癌的征兆、高危人群和避免伤胃的习惯,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早期发现胃癌,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来源:广州日报综合极目新闻、新黄河、上游新闻、健康有约
编辑:李俪 审核:谢俊 钟玮
"杭州新闻"